1.斯科塞斯的荒诞喜剧,讲述了一个办公室文员下班后为追求一夜情而陷入一连串的巧合与麻烦之中无法脱身的故事。2.永远无法回家的保罗,令人想及布努埃尔电影中永远吃不成的饭与永远出不去的房间。3.影片节奏明快畅达,情节不仅透现着超现实笔调,还可当作精神分析与形而上学范本看待。4.纸质人型雕塑作为核心意象,喻指一种无能为力身不由己的被控制感,一如主人公最终被包入神情姿态酷似蒙克表现主义名作[呐喊]的雕塑中。5.颇有意味的象征式图景:对烧伤与疤痕的恐惧,进入夜店被强迫剃头的窘境,卫生间墙上鲨鱼咬住生殖器的涂鸦。6.结尾在早晨办公室中的逡巡长镜头,恍若一个恶作剧的孩子顽皮而灵动地奔跑。(8.5/10)
十分奇诡的悬疑惊悚黑色喜剧。一个上班族下班后邂逅了一个女子,然后就陷入一系列稀奇古怪离奇万分的事件中,拼命挣扎想逃离,却始终受到种种阻挠无法回到家里。衰到极点。剧本颇有实验CULT风。马丁斯科塞斯居然还拍这种非常CULT的荒诞惊悚怪片我真的猜不透你啊!!!
1.从言情片变为惊悚片变为黑色幽默片,本片的流畅程度在马丁的作品中难得一见.2.一晚上的时间,经历了从寻艳遇,遇怪咖,地铁涨价,掉钱,目击自杀,谋杀,偷窃,到被偷窃,被追杀,被剃头,从目击雕塑,目击偷雕塑,到自己被雕塑,还被雕塑送回办公室,主角是我看电影以来最憋最倒霉的人了.3.盖里奇和宁浩同学在看吗
好看,精巧流畅的调度,干净漂亮的演员和画面处理,沿袭老马丁80年代的探索精神,神叨叨的神经质,冰冷冷的疏离感,迷迷糊糊的后现代的荒诞气息,无法摆脱的宿命色彩,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五星。
上班族的生活真是闷到要出精神病,这可不,整天对着电脑,当然会对雕塑家的艺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产生一些遐想。天黑之后他们会在自己的阁楼里做些什么匪夷所思的事呢?艳遇?激情创作?深夜聊人生?没想到一踏进这些浆糊连家都回不了了😂(其实就算用走的,快点走一个半小时肯定到家的)。影片一开始真是非常有趣,到了后面剧情没有什么发酵所以感觉略有些乏,但总体还是老马丁一众特别严肃大型劳民伤财电影里一股难得的轻松流啊~他该多拍纽约的故事才是。走出电影院已经很晚且正好在下雨,本来可以直接拐进电影里的各条街道来次真实的体验,但如今的Soho已经大不一样了
一部相对被忽视的马丁杰作,不看演职表对照不出里面有任何老马丁的痕迹,没有大牌明星。城市白领在纽约的穷街陋巷里一晚上经历的事,就像进了卡夫卡的小说,就像看《巴顿芬克》《大开眼界》时的那种感受,音乐用的很飚,歌剧间奏曲、乡村音乐、曼波,配乐的是霍华德·肖,柯南伯格的御用。.
4.5,这部作品和库布里克的《杀手》的结构一起共同影响了后来人的黑色幽默电影,基本上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一个想约炮的男人的一夜奇遇,误会和偶然不断出现,老马拍的节奏非常好,虽然没有玩结构,一切都是那么的荒诞无厘头却又很现实,但是到了后面所以线索又回到了一起,结尾的设置又收的恰到好处,拍案称奇。这主角真可怜,只是想回家而已。
四星半。渐入佳境,荒诞中夹带着惊悚,离奇中透露着合理,戏剧化文本的极佳典范,公司大门一关一开的同时成就了叙事的环形结构,而中段大量光怪陆离的戏谑情节则构成了这部电影最有趣的部分。马丁·斯科塞斯的老片真得压着箱底省着点瞧,不知道囤的这些未看清单里还有多少惊喜,想想就激动,啧。
8/10。主角万人迷啊每个大妈都想留他过夜,但却是史上最衰的约炮,对象先发了张好人卡,突然说自己曾被男友强暴、吸大麻这类事给吓得性趣全无,后面跟男妓求助差点失贞。斯科塞斯也会运用小细节改变情节走向,比如被风吹跑的钞票又回到纸雕上粘着拿不下来,出租车司机见到第一次欠费的主角拿了钱就跑。
斯科塞斯的[下班后]是一部毫无意义的影片。它的荒诞与卡夫卡的大不一样,它的男主角并不是在与某个体系作战,而仅仅是陷入了一系列人为的巧合。他有太多的机会可以终结这场途径地狱的奥德赛,但最终却为了电影的缘故继续坠落。夜晚纽约的荒谬和他没有什么真正的联系,一边是他在漫无目的的作(一声),另一边是下班后的城市为了荒诞而荒诞。对抗这重命运的最佳办法就是关掉电影打个哈欠赶紧睡觉。
蓝光重刷。小职员的闹心一夜。看上去像艳遇的开场,很快在各色奇怪人物充满戏剧化的登场下,变得失去控制。纽约的夜晚,充斥着离魂客的孤寂,以及犯罪,但电影里的夜色带着荒诞的甜蜜气息,被当做罪犯的小职员到处逃窜,看见对面楼里的凶杀案时,第一反应“不会又赖我吧”,笑死。他丢失的20美元出现在纸雕塑上,而最后逃跑成功靠的是扮成纸雕和偷艺术品的雅贼,完成了前后呼应,晨光熹微之际他掉落在公司门前,冥冥之中社畜的命运已注定,可上班分明是份解脱(可能也是规范、刻板的保守主义生活的回归和确认,亨利米勒小说点燃的野性至此熄灭,悲剧),你能感到编导憋着一脸坏笑却又对纽约众生的柔情。斯科塞斯在80年前后拍了三四部私人化的纽约片,本片他用主观视角营造了几个一惊一乍的效果。扮演女雕塑家的费奥伦蒂诺算是惊鸿一瞥,有露点。
4星半,似乎沿袭了《出租车司机》的模式,但是更为黑色幽默。更形如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或法国新浪潮电影,由一本《北回归线》引起的无法完成的“回家”与”猎艳“动机以及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用金钱与报纸制作而成的石膏雕像暗指Paul以及每一个NewYorker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
【A-】大概是我见过最操蛋,也是最妖艳的一个夜晚了。不过讲真并未对老马能拍出这样一部荒诞离奇的作品表示惊讶,不如说在那个创作力达到顶峰的80s我反而希望他能处理的更加张狂。正如电影所言,这是一出发生在纽约深夜穷街陋巷里的好戏,是我们最熟悉的“平凡人被冤枉”的黑色惊悚片套路。镜头下纽约的街景将角色那种空虚迷离的状态完美填充,配乐明快、优雅,又伴随着些许魔幻气质,搭配以灵动的调度手段,让观影体验进一步升华。在形式上并未展现出过多繁杂之处,反而显得十分自如,这便是导演功力的最佳体现。至于剧本,简直就是各种“麦格芬”的大杂烩,在体制下空虚的人闯入未知世界,在无数场冲突后被异化成非人的艺术品,到了最后又重新被体制“归化”,将那层个性外壳彻底粉碎,只剩循环往复的生活,令人拍案叫绝。
7.2;影迷型導演在形式上做到這樣自如實屬不易,單就這一點來說昆汀還是差了一截
剪辑太大胆,手起刀落摇曳自如,永远抢先于视觉惯性极速抽离。说不清从哪个镜头开始被彻底催眠,一场鬼打墙式的噩梦,人物被反复折叠展开,如更加欢脱的大卫林奇,浅笑媚眼与青面獠牙叠化幻影。
我的电影不是关于暴力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这是马丁重温《北回归线》时的感受,同时也是他对电影这门现代艺术所作出的直觉判断。纵观老马的作品序列,我们不难发现他时不时就会拍一部迷影电影来表达他对电影的爱。不同于《飞行家》的精密,也区别于《雨果》的纯粹,马丁早期这封写给电影的情书有着令人不安的《心理游戏》格式以及让人兴奋的摇滚迷幻成分。看似诡谲荒诞,实际上这场噩梦的缘起却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危机。由此可见,马丁当时作为小职员在大制片厂里“上班的日子”并不好过。电影是什么?没错,电影是商人不懂的艺术。在艺术家看来,电影就是《下班后》坐在咖啡馆里歌唱着《再见爱丽丝》的女郎,电影就是由各种碎片化灵感拼贴起来的那件雕塑,电影就是在众多类型当中成功摸索出自己的出路。我们知道,最终他和伍迪一样都成了艺术本尊。
妹想到老马还拍过这样诡异猎奇的cult黑幽小品。“无巧不成书”式环环相扣的滚雪球情节,每一步都抱着侥幸和逃避心理的男主越陷越深,从对烧伤疤痕的恐惧到厕所里鲨鱼咬住丁丁的涂鸦,莫名被剪的头发,撞伤的手臂,十面埋伏的老鼠夹,以至于最后被封印到“呐喊”雕塑中,一连串的意象都指向男主身陷被yange的恐惧,经历的四个女人也从欲望投射、神经质的依赖、突然的背叛到安慰的母性,而“回家”这一诉求也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样不可抵达,梦魇一般的夜景好像漫画版的taxidriver,从扭曲疯癫的阁楼到烟雾缭绕的欲望街车,光怪陆离的酒吧,暴雨席卷的街道,“工厂大门”一开一闭仿佛一切只是场电影梦。
本片获198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6年独立精神将最佳导演奖
在影片结束半小时前,我都不同情男主,我甚至觉得马丁就是要拍出:脑子不灵光,性格又磨磨唧唧的人,最好别晚上出去瞎晃。但到了最后半小时,不一样了,有病的不止男主一个人...马丁显然是想说,这世界病得不轻。老马丁显然没想到,1985年那时,世界已经相对是正常了...
4.5.满分的第一幕应当是斯科塞斯所有作品中叙事外部性最突出的。更多的时候他执着于叙述必然,讨论既定的情境,其延展难免导向知觉的迟缓。而即使在这样一部充满未知牵引的电影中,尾声仍然是相对疲乏的。